-
巴伐利亞酒神
2021-10-30 21:32:18
“在帕尔马总能买到英伦鞋,哪怕战争年代,我也会横渡波河去淘英国货。”贝托鲁奇将他的革命火焰燃烧在了帕尔马,一座老意甲球迷都不会忘记的城市。从戈达尔、罗西里尼到《麦克白》和《白鲸记》,初出茅庐的意大利人就开始掉书袋。不必计较不伦之恋是否隐喻了无疾而终的理想主义,只要记住莫里康内的配乐有多么惊为天人就好。
-
粟熙
2009-12-06 12:51:25
大部分男人都是内心如此怯懦,却又无法抵御肉欲的诱惑。
-
饿霸地煮
2021-10-30 21:12:39
男孩以为自己破处了就变成了男人,其实还很远。革命也是,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你以为已经在革命了,实际上只是革命之前。话说电影有个缪斯很重要,但是撑满全场就会吃掉导演想表达的。
-
桃桃林林
2012-09-23 16:27:19
贝托鲁奇受新浪潮的影响真明显,剪辑方式、画外音。里面还特意打出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的海报。以爱情隐喻革命理想。
-
火娃
2017-05-14 17:38:30
8/10。贝托鲁奇用自己拿手的桥段—小女孩从教堂丢落碎石的恶作剧、在隔天做弥撒的房间发生关系和麦克白演出中大厅走廊的高潮戏,证明了如诗般轻柔流畅的电影才华;文学式内心独白伴随着城市上空/鸟瞰风景的交叉蒙太奇成为叙事基础,革命混乱状态下找不到归宿,走出理想的空壳回归资产阶级的正常生活。
-
scofieldd
2014-05-08 22:33:45
阿德里娅娜·阿斯蒂真是太美了,举手投足之间让人神魂颠倒,个人是很不喜欢这种无剧情,全片都充斥着喃喃自语的意识流电影
-
吴邪
2021-10-30 21:30:43
@2021意大利大师展。
新浪潮在意大利的第一次探索,罗曼蒂克/革命消亡史里的“甜蜜”生活;
贝托鲁奇是有多喜欢女人就是女人…但同时,“生活中不能没有罗西里尼”,360度推拉,360度道德,意识形态只是假期,彩色电影里的法布里奥消失了,他躲在了她后面…
第一次听莫里康内配乐作品里出现了人声
-
冰山李
2009-01-04 16:57:46
8.0;贝托鲁奇的第二部长片,血气方刚。另有同样初出茅庐却已显露异禀天赋的Ennio Morricone的醉人配乐
-
欢乐分裂
2021-10-30 21:41:51
3.5;完全是新浪潮迷弟做派,大量跳切+内心戏/意识流+性与政治的互渗,甚至部分镜头直接可联想到《随心所欲》(读书段落、镜子反射中的对话),吆喝“没有罗西里尼的生活怎么过”之余,不忘cue安东尼奥尼(广场上方的俯瞰、穿行其间及致敬《波河上的人》)。
身陷资产阶级阵营的迷惘一代,苦于情欲纠缠与理想达成的迷茫,以为处于风暴中心,最终也是只能委婉地承认不过是「革命前夕」,体悟到“意识形态是假期”,秩序的齿轮并未松动,他仍置身于既定的立场,逐渐远离开场时的“创造历史”;看得出这部作品糅合了贝托鲁奇无数的思绪翻涌,以至于有些表达欲过剩,镜头的运动也初见日后风格,横移的犹疑拉扯,后景虚焦的缺席感。
-
热带素描
2021-10-31 01:00:11
偏爱的电影。禁忌之爱最能暴露年轻人革命的质性,因为革命即是违禁。躁动不安的影像是我们革命的风格,也是我们的道德处境。革命的人生不能没有罗西里尼,直到最后我们堕落去看歌剧和听威尔第,男孩没能通过革命/禁忌之爱成长为革命者,反而通过婚姻成为男人。所以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革命的坟墓。
-
汪金卫
2014-05-10 01:17:29
贝托鲁奇50年前的作品。以革命理想与爱情为主题。相当意识流。说实话这部电影我就像在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样,完全没看明白。一头雾水。所以就不评价了。。。
-
荞锹
2021-10-30 21:26:58
#意影展#形式上很新浪潮很戈达尔,面部特写、跳切、动作镜头重复、跳动的音乐、旁白、跟摇移甩,角色则被流动雀跃的思想淹没,停不下来的絮絮叨叨,随口引用书和电影,讨论社会前景。又能看到戏梦巴黎的前身,有经济基础的资产阶级青年对性自由的追求、对道德伦理的轻视、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热情与向往,又时常陷入迷茫。谈电影政治那段只觉太少,镜头即道德。
-
十一伏特
2023-04-02 19:04:42
愤青时期的贝托鲁奇,用电影台词来宣泄自己的政治思考,运镜剪辑尝试许多新的怪的方法,受到法国新浪潮尤其是戈达尔电影的影响。跳切的运用已经不压缩时间,变成强化表现的个人风格,故意打破分镜连贯感。例如第34分钟相拥而泣是重复三次相似而有细微差别的动作,反而用跳切放大时间。
宣言千篇不如打炮一场,如果不管男女主具体说了什么,只听语气喘息和后续行为,这其实是软色情片,青年荷尔蒙旺盛的欲望。贝托鲁奇把女主演阿德里娅娜·阿斯蒂拍得特别美,第19分钟餐桌上的遮掩托腮特写小动作,第23分钟连续换眼镜都是赤裸裸地美色诱惑。就像戈达尔拍安娜,贝托鲁奇也把阿德里娅娜娶回了家。
-
鬼腳七
2019-02-19 23:43:48
所以小资产阶级还是不行啊,贝托鲁奇这部像是革命版的安东尼奥尼,浪漫化的政治片。
-
米粒
2017-03-14 12:30:24
贝托鲁奇年轻时候对新浪潮的痴迷简直可以用夸张来形容,各种跳接和不规律的配乐,外加超近的特写(女主角的假睫毛贴得太精致了!学习了)。虽然可以找一万个批评本片的理由,什么小资青年谈革命实则是谈恋爱啦,空虚颓废找时代当垫背啦,可是这些贝托鲁奇清楚得很,一边装逼一边自省,ok
-
阿的雷
2018-04-27 15:37:32
标本,又一次成熟女人的诱惑。镜头,还是镜头!肆无忌惮的面部特写。自行车,眼镜,电视机的背景。信口开河的女主。第二章:女人的波动,沼泽河流,画家商人,公园长椅上的自白。1962年意大利歌剧院,有什么发生?这次是女人受伤了,男人接受了安排的婚姻。虽然台词很多,仍有默片的力量
-
枪杀杰西詹姆斯
2020-05-30 23:00:22
贝托鲁奇的第二部长片足够贪婪,要区分哪些是新浪潮的,哪些是意大利的,哪些又是贝托鲁奇自己的,导演应该也从他的同胞奥尔米那里学了些最新的成就,这部应该也是采用非职业演员的。你最终成熟了,但革命却是失败的…不论怎么晦涩,场面调度都是一级棒的…甚至片中一个十秒左右的长镜头都和朋友解释了五分钟它妙在何处
-
蓝莓布加洛舞
2019-11-08 18:00:23
9.5+ 贝氏的影像魅力从这部开始大放异彩。
-
日灼
2021-03-09 00:44:44
新浪潮的亚平宁的回响,明显的致敬与手法的模仿之外,贝托鲁奇对左翼有更现实的认识,革命与爱情的欲望交织,也是内在的反抗意识与投降意愿的交织,并且这种矛盾心理似乎也是贝托鲁奇电影创作的冲动,一种出于自身阶层的自省和批判,人和政治都太复杂了。
-
mecca
2021-10-31 00:00:39
10/30@大光明 意大利影展。意气风发的贝托鲁奇长片第二弹,以不伦情拍阶级退行可真是太妙了。风格有浓重新浪潮遗风,配乐大为增色,贝氏走位已格局成型。
-
吞火海峡
2012-01-02 20:01:31
贝托鲁奇的第二部长片,性加政治视角已然成型,捎带贝氏独有的电影闲谈。作为拥有享受基础的中产阶级,面对革命迷茫无措乃是必然,他们一方面需要革命理论来拓荒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无法背离安稳细腻的生活质地。【7↑】
-
小易甫
2011-12-26 00:40:00
唯独贝托鲁奇的《死神》和该片能够让我想到诗意。
-
Nightwing
2012-07-16 17:09:53
对女主角安东尼奥尼式的塑造还不算远离中心,跳跃的剪辑也还能忍,但极度厌恶模仿高达的眼镜段落!
-
果樹
2019-05-21 13:50:40
既浪漫又自由,很多段落以为是在看一部戈达尔电影。每个音乐桥段的出现都让情感更投入影片一分。主演真的美,不但扛得住大量特写镜头还对影片整体有增益效果。
-
阿暖
2013-04-17 23:37:46
我以为我已经认识贝托鲁奇了,我真是太天真了= =唯一我能欣赏的估计就是配乐和画面了……
-
stknight
2011-11-19 20:50:18
贝托鲁奇初出道时最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但由于表现手法过于晦涩,造成商业惨败。由于影片要说的这种感情十分虚幻和有点牛角尖,加上影片所用的技巧十分细杂,镜头间的连接都不按一般传统技法进行,而采用大量的跳接和独白等手法,因此好些片段令人费解。这种意识流的手法有点像《广岛之恋》。
-
vivi
2015-02-13 13:50:52
Macbeth. 歌剧院内躲在二层6号包厢内偷看一层的你
-
別有用心美少女
2023-05-07 09:56:20
76$ BC Ennio Morricone retro 港譯:革命之前 少年人企圖歷經性愛在社會運動「前」重新組裝自我成為新的人
HKIFF剛看完同流者不久在BC又上了《革命之前》由於Bertolucci我多數都看出名和後期作品就想說正好看一下早期作品好了,他早期作品出乎意料外不少模仿新浪潮的形式(準確:對Godard的致敬與改寫)(Femme fatale形象塑造也學Godard十足十lol)跟我所熟悉的Bertolucci不一樣算一次更新過程
放蕩、禁忌的感情結構最直觀拆解「革命」其僭越性質的快慰,反權威的恐懼與性愛在各方面所具有相似性,身處特權階級的自憐自憫四肢百骸佈滿束縛之哀歌,永遠年輕永遠不自由永遠青春迷惘準備革命
-
踢泥
2011-04-11 04:33:45
还可以,不过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爱情太多好温柔
-
巅峰Futurama迷
2022-03-30 15:43:10
终于看完了(断断续续的也不是个好习惯)。评价不变。类戈达尔是皮,类帕索里尼在骨。一个是简单得视觉上的,一个是大段的段落和结构调整上的。
实际上贝托鲁奇和帕索里尼的互相传承的关系有点像索科洛夫和塔可夫斯基。但不一样的是,贝托鲁奇和老塔相似,整个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自己的美学的架构和进步还是明显。而索科洛夫和帕索里尼则过早地显示出自己方法论的完整性和适合实践地一面,后面的作品随着时代改变有变化,但很难称得上进步(俄罗斯方舟和定理,各自美学的极致,但却没有自反的情况。)
-
7级残废
2015-01-05 19:36:20
在某种程度上与《戏梦巴黎》有相似之处。崇尚革命的共产主义青年,对这个被资本主义异化,被文化商品洗脑控制,被价值输出单向化的时代宣泄着不满。同时,又沉迷于情爱和欲望里无法自拔,在愤怒中迷茫,在反抗中变得虚无。这并不是某个时期特有的人群,而是任何时代都有。
-
667DJP
2012-08-30 22:22:24
真的是什麽都塞在了裏面,蒙太奇很到位,男主角長得像大衛還是因為他是意大利人。如果我也在21歲時看到它,估計也會像老馬丁一樣一生念念不忘吧。永遠都是革命之前,青年們。
-
阿树
2018-05-19 23:29:57
高達門徒,瘋狂的跳切,幾乎放棄了常規連戲的剪輯方式,不同角度甚至不同時序,夢中的情慾。歌劇院麥克白,讓我想起《某夫人》與《去年夏天在馬倫巴》,最後依然是雙線剪接強力收尾。終究是個愛情故事借了革命時代的背景
-
momo
2009-05-29 23:11:07
贝托鲁奇电影中的女人总是那么精致。这部片子和月神都没看懂,或许再过些年再看比较合适吧。
-
合纥
2015-09-06 12:54:31
比死神更熟练了,贝托鲁奇的主题偏好基本已经显现。
-
一一
2009-05-19 06:57:21
7.2/7.3 贝托鲁奇初出道时最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但由于表现手法过于晦涩,造成商业惨败。由于影片要说的这种感情十分虚幻和有点牛角尖,加上影片所用的技巧十分细杂,镜头间的连接都不按一般传统技法进行,而采用大量的跳接和独白等手法,因此好些片段令人费解。一个以诉说感觉为主的戏而不能让观众投入影片的感觉中,不能说是一部理想的电影。当然,贝托鲁奇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恨却又无法寻找理想革命出路的幻灭,也通过影片的主人公得到了强烈的反映。
-
無邊無際
2013-02-19 10:20:15
很涩。更像战后共产主义思潮下的干涩而坚硬的生活,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不过是一场不能自由的恋爱,无从选择和无法自主的婚姻。
-
snowark
2023-05-06 18:41:17
这种故事和男女主都喜欢不起来,也不喜欢女主从头至尾的顾盼生姿,耳光甩得也太浮夸。形式倒是先锋
-
paracelsus
2007-10-21 15:32:46
开场人物状态 镜头对内心的表达 省略 We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but end up being changed by the world
-
九命猫@victor-eyes
2021-11-01 11:10:16
要配合戴锦华那篇贝托鲁奇分析,用“资产者的儿子”概括他的全部电影主题,非常精辟。甄宝玉的故事怎么看都矫情,无力,那个阶级的妥协性可能真是根深蒂固了。所以,贝托鲁奇最好的作品是《死神》,因为剧本是帕索里尼的,不是他无病呻吟的个人抒怀。真没多大意思。
-
五月微蓝
2011-11-23 10:00:50
原来这是爱情片。意大利的男人女人实在都太美丽了。理想和爱情,在现实面前终究不堪一击,愤青最后还是变成了平凡的男子。
-
451½°F™
2020-12-19 21:32:43
人生的奋斗是一种革命,而爱恋对于人生无疑是一种「反革命」,贝托鲁奇用全景式的社会环境来烘托个人的选择,另外可见音效与配乐对于电影的「喧宾夺主」效果。
-
мая
2023-07-26 23:15:10
7.5,政治现代主义,新浪潮余味,小布尔乔亚的在爱情和革命之间的双重迷惘,虽然不是斯托拉罗掌镜,但摄影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
糖罐子
2019-05-04 10:57:49
最后那段史诗歌剧像巨大沉默物体一样映照个体挣扎对抗的徒劳,贝托鲁奇真是擅长制造盛大而华丽的虚无,如果连相爱之人眼神的交汇都无法实现,革命也没啥意思吧。
-
小熊QQ
2014-09-18 22:53:17
只有热情,没有能力。既不是实干家,也不是空想家。而是狂热病。
-
Wayne. T.
2012-04-28 02:47:47
第一次看沒看懂情節,可拍攝和剪接是相當厲害。
-
甘草披萨
2021-10-30 21:36:08
4.5 “人的生活怎么能没有罗西里尼!” 大家都笑出声来,联想导演后来的作品,果然啊哪怕《戏梦巴黎》都有强烈的政治性质,可算是顿悟了,贝托鲁奇——一个身体跟着帕索里尼、灵魂跟着罗西里尼的导演!也太太太新浪潮了!甚至连溺水、街头的游走,浓烈的意识流色彩,手法等等新浪潮元素爆满,本质就是一篇长篇的电影自传散文诗,写满了那个全世界都动荡变革的六十年代的挣扎迷惘和痛苦,他最后选择的“合适”的姑娘,无法不联想到政治妥协的暗指,阿尔及利亚的事显然不仅影响法国,意大利知识分子也一样,一边听着拉威尔一边聊普鲁斯特讲智者等来相隔二十年的取水,简直迷之神来之笔;贝托鲁奇每次找的姑娘们都太美了吧!
-
持人的摄影机
2022-07-14 12:55:46
8.0/10。①中产阶级青年男主在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善变的姨妈(乱伦,但真爱)和标准布尔乔亚式前女友(不爱,但符合社会规则)间徘徊挣扎,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共产主义与姨妈,接受资本主义并和前女友结婚。②混乱、反常规的氛围(正如同男主和他姨妈的个性与生活)的营造:对话的拍法有时是标准方式(正反打等)有时是运用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调度(其中不乏快速变焦)、不少特写大特写、不少跳切、一些类《狂人皮埃罗》式的诗意旁白。③表意有力的高水准摄影美术。④作为角色导向的电影本片角色心理曲线太模糊,扣1分。
-
Clyde
2014-09-15 09:54:22
与处女作《死神》的意大利现实主义附身比起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他的第二部作品来了一个小小的转向,明显受到了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故事、情感、手法皆不能免。影片表面上只是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但在个人情感的犹豫之中,革命气息将喷薄而出。
革命前夕豆瓣热评
巴伐利亞酒神 2021-10-30 21:32:18
“在帕尔马总能买到英伦鞋,哪怕战争年代,我也会横渡波河去淘英国货。”贝托鲁奇将他的革命火焰燃烧在了帕尔马,一座老意甲球迷都不会忘记的城市。从戈达尔、罗西里尼到《麦克白》和《白鲸记》,初出茅庐的意大利人就开始掉书袋。不必计较不伦之恋是否隐喻了无疾而终的理想主义,只要记住莫里康内的配乐有多么惊为天人就好。
粟熙 2009-12-06 12:51:25
大部分男人都是内心如此怯懦,却又无法抵御肉欲的诱惑。
饿霸地煮 2021-10-30 21:12:39
男孩以为自己破处了就变成了男人,其实还很远。革命也是,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你以为已经在革命了,实际上只是革命之前。话说电影有个缪斯很重要,但是撑满全场就会吃掉导演想表达的。
桃桃林林 2012-09-23 16:27:19
贝托鲁奇受新浪潮的影响真明显,剪辑方式、画外音。里面还特意打出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的海报。以爱情隐喻革命理想。
火娃 2017-05-14 17:38:30
8/10。贝托鲁奇用自己拿手的桥段—小女孩从教堂丢落碎石的恶作剧、在隔天做弥撒的房间发生关系和麦克白演出中大厅走廊的高潮戏,证明了如诗般轻柔流畅的电影才华;文学式内心独白伴随着城市上空/鸟瞰风景的交叉蒙太奇成为叙事基础,革命混乱状态下找不到归宿,走出理想的空壳回归资产阶级的正常生活。
scofieldd 2014-05-08 22:33:45
阿德里娅娜·阿斯蒂真是太美了,举手投足之间让人神魂颠倒,个人是很不喜欢这种无剧情,全片都充斥着喃喃自语的意识流电影
吴邪 2021-10-30 21:30:43
@2021意大利大师展。 新浪潮在意大利的第一次探索,罗曼蒂克/革命消亡史里的“甜蜜”生活; 贝托鲁奇是有多喜欢女人就是女人…但同时,“生活中不能没有罗西里尼”,360度推拉,360度道德,意识形态只是假期,彩色电影里的法布里奥消失了,他躲在了她后面… 第一次听莫里康内配乐作品里出现了人声
冰山李 2009-01-04 16:57:46
8.0;贝托鲁奇的第二部长片,血气方刚。另有同样初出茅庐却已显露异禀天赋的Ennio Morricone的醉人配乐
欢乐分裂 2021-10-30 21:41:51
3.5;完全是新浪潮迷弟做派,大量跳切+内心戏/意识流+性与政治的互渗,甚至部分镜头直接可联想到《随心所欲》(读书段落、镜子反射中的对话),吆喝“没有罗西里尼的生活怎么过”之余,不忘cue安东尼奥尼(广场上方的俯瞰、穿行其间及致敬《波河上的人》)。 身陷资产阶级阵营的迷惘一代,苦于情欲纠缠与理想达成的迷茫,以为处于风暴中心,最终也是只能委婉地承认不过是「革命前夕」,体悟到“意识形态是假期”,秩序的齿轮并未松动,他仍置身于既定的立场,逐渐远离开场时的“创造历史”;看得出这部作品糅合了贝托鲁奇无数的思绪翻涌,以至于有些表达欲过剩,镜头的运动也初见日后风格,横移的犹疑拉扯,后景虚焦的缺席感。
热带素描 2021-10-31 01:00:11
偏爱的电影。禁忌之爱最能暴露年轻人革命的质性,因为革命即是违禁。躁动不安的影像是我们革命的风格,也是我们的道德处境。革命的人生不能没有罗西里尼,直到最后我们堕落去看歌剧和听威尔第,男孩没能通过革命/禁忌之爱成长为革命者,反而通过婚姻成为男人。所以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革命的坟墓。
汪金卫 2014-05-10 01:17:29
贝托鲁奇50年前的作品。以革命理想与爱情为主题。相当意识流。说实话这部电影我就像在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样,完全没看明白。一头雾水。所以就不评价了。。。
荞锹 2021-10-30 21:26:58
#意影展#形式上很新浪潮很戈达尔,面部特写、跳切、动作镜头重复、跳动的音乐、旁白、跟摇移甩,角色则被流动雀跃的思想淹没,停不下来的絮絮叨叨,随口引用书和电影,讨论社会前景。又能看到戏梦巴黎的前身,有经济基础的资产阶级青年对性自由的追求、对道德伦理的轻视、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热情与向往,又时常陷入迷茫。谈电影政治那段只觉太少,镜头即道德。
十一伏特 2023-04-02 19:04:42
愤青时期的贝托鲁奇,用电影台词来宣泄自己的政治思考,运镜剪辑尝试许多新的怪的方法,受到法国新浪潮尤其是戈达尔电影的影响。跳切的运用已经不压缩时间,变成强化表现的个人风格,故意打破分镜连贯感。例如第34分钟相拥而泣是重复三次相似而有细微差别的动作,反而用跳切放大时间。 宣言千篇不如打炮一场,如果不管男女主具体说了什么,只听语气喘息和后续行为,这其实是软色情片,青年荷尔蒙旺盛的欲望。贝托鲁奇把女主演阿德里娅娜·阿斯蒂拍得特别美,第19分钟餐桌上的遮掩托腮特写小动作,第23分钟连续换眼镜都是赤裸裸地美色诱惑。就像戈达尔拍安娜,贝托鲁奇也把阿德里娅娜娶回了家。
鬼腳七 2019-02-19 23:43:48
所以小资产阶级还是不行啊,贝托鲁奇这部像是革命版的安东尼奥尼,浪漫化的政治片。
米粒 2017-03-14 12:30:24
贝托鲁奇年轻时候对新浪潮的痴迷简直可以用夸张来形容,各种跳接和不规律的配乐,外加超近的特写(女主角的假睫毛贴得太精致了!学习了)。虽然可以找一万个批评本片的理由,什么小资青年谈革命实则是谈恋爱啦,空虚颓废找时代当垫背啦,可是这些贝托鲁奇清楚得很,一边装逼一边自省,ok
阿的雷 2018-04-27 15:37:32
标本,又一次成熟女人的诱惑。镜头,还是镜头!肆无忌惮的面部特写。自行车,眼镜,电视机的背景。信口开河的女主。第二章:女人的波动,沼泽河流,画家商人,公园长椅上的自白。1962年意大利歌剧院,有什么发生?这次是女人受伤了,男人接受了安排的婚姻。虽然台词很多,仍有默片的力量
枪杀杰西詹姆斯 2020-05-30 23:00:22
贝托鲁奇的第二部长片足够贪婪,要区分哪些是新浪潮的,哪些是意大利的,哪些又是贝托鲁奇自己的,导演应该也从他的同胞奥尔米那里学了些最新的成就,这部应该也是采用非职业演员的。你最终成熟了,但革命却是失败的…不论怎么晦涩,场面调度都是一级棒的…甚至片中一个十秒左右的长镜头都和朋友解释了五分钟它妙在何处
蓝莓布加洛舞 2019-11-08 18:00:23
9.5+ 贝氏的影像魅力从这部开始大放异彩。
日灼 2021-03-09 00:44:44
新浪潮的亚平宁的回响,明显的致敬与手法的模仿之外,贝托鲁奇对左翼有更现实的认识,革命与爱情的欲望交织,也是内在的反抗意识与投降意愿的交织,并且这种矛盾心理似乎也是贝托鲁奇电影创作的冲动,一种出于自身阶层的自省和批判,人和政治都太复杂了。
mecca 2021-10-31 00:00:39
10/30@大光明 意大利影展。意气风发的贝托鲁奇长片第二弹,以不伦情拍阶级退行可真是太妙了。风格有浓重新浪潮遗风,配乐大为增色,贝氏走位已格局成型。
吞火海峡 2012-01-02 20:01:31
贝托鲁奇的第二部长片,性加政治视角已然成型,捎带贝氏独有的电影闲谈。作为拥有享受基础的中产阶级,面对革命迷茫无措乃是必然,他们一方面需要革命理论来拓荒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无法背离安稳细腻的生活质地。【7↑】
小易甫 2011-12-26 00:40:00
唯独贝托鲁奇的《死神》和该片能够让我想到诗意。
Nightwing 2012-07-16 17:09:53
对女主角安东尼奥尼式的塑造还不算远离中心,跳跃的剪辑也还能忍,但极度厌恶模仿高达的眼镜段落!
果樹 2019-05-21 13:50:40
既浪漫又自由,很多段落以为是在看一部戈达尔电影。每个音乐桥段的出现都让情感更投入影片一分。主演真的美,不但扛得住大量特写镜头还对影片整体有增益效果。
阿暖 2013-04-17 23:37:46
我以为我已经认识贝托鲁奇了,我真是太天真了= =唯一我能欣赏的估计就是配乐和画面了……
stknight 2011-11-19 20:50:18
贝托鲁奇初出道时最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但由于表现手法过于晦涩,造成商业惨败。由于影片要说的这种感情十分虚幻和有点牛角尖,加上影片所用的技巧十分细杂,镜头间的连接都不按一般传统技法进行,而采用大量的跳接和独白等手法,因此好些片段令人费解。这种意识流的手法有点像《广岛之恋》。
vivi 2015-02-13 13:50:52
Macbeth. 歌剧院内躲在二层6号包厢内偷看一层的你
別有用心美少女 2023-05-07 09:56:20
76$ BC Ennio Morricone retro 港譯:革命之前 少年人企圖歷經性愛在社會運動「前」重新組裝自我成為新的人 HKIFF剛看完同流者不久在BC又上了《革命之前》由於Bertolucci我多數都看出名和後期作品就想說正好看一下早期作品好了,他早期作品出乎意料外不少模仿新浪潮的形式(準確:對Godard的致敬與改寫)(Femme fatale形象塑造也學Godard十足十lol)跟我所熟悉的Bertolucci不一樣算一次更新過程 放蕩、禁忌的感情結構最直觀拆解「革命」其僭越性質的快慰,反權威的恐懼與性愛在各方面所具有相似性,身處特權階級的自憐自憫四肢百骸佈滿束縛之哀歌,永遠年輕永遠不自由永遠青春迷惘準備革命
踢泥 2011-04-11 04:33:45
还可以,不过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爱情太多好温柔
巅峰Futurama迷 2022-03-30 15:43:10
终于看完了(断断续续的也不是个好习惯)。评价不变。类戈达尔是皮,类帕索里尼在骨。一个是简单得视觉上的,一个是大段的段落和结构调整上的。 实际上贝托鲁奇和帕索里尼的互相传承的关系有点像索科洛夫和塔可夫斯基。但不一样的是,贝托鲁奇和老塔相似,整个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自己的美学的架构和进步还是明显。而索科洛夫和帕索里尼则过早地显示出自己方法论的完整性和适合实践地一面,后面的作品随着时代改变有变化,但很难称得上进步(俄罗斯方舟和定理,各自美学的极致,但却没有自反的情况。)
7级残废 2015-01-05 19:36:20
在某种程度上与《戏梦巴黎》有相似之处。崇尚革命的共产主义青年,对这个被资本主义异化,被文化商品洗脑控制,被价值输出单向化的时代宣泄着不满。同时,又沉迷于情爱和欲望里无法自拔,在愤怒中迷茫,在反抗中变得虚无。这并不是某个时期特有的人群,而是任何时代都有。
667DJP 2012-08-30 22:22:24
真的是什麽都塞在了裏面,蒙太奇很到位,男主角長得像大衛還是因為他是意大利人。如果我也在21歲時看到它,估計也會像老馬丁一樣一生念念不忘吧。永遠都是革命之前,青年們。
阿树 2018-05-19 23:29:57
高達門徒,瘋狂的跳切,幾乎放棄了常規連戲的剪輯方式,不同角度甚至不同時序,夢中的情慾。歌劇院麥克白,讓我想起《某夫人》與《去年夏天在馬倫巴》,最後依然是雙線剪接強力收尾。終究是個愛情故事借了革命時代的背景
momo 2009-05-29 23:11:07
贝托鲁奇电影中的女人总是那么精致。这部片子和月神都没看懂,或许再过些年再看比较合适吧。
合纥 2015-09-06 12:54:31
比死神更熟练了,贝托鲁奇的主题偏好基本已经显现。
一一 2009-05-19 06:57:21
7.2/7.3 贝托鲁奇初出道时最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但由于表现手法过于晦涩,造成商业惨败。由于影片要说的这种感情十分虚幻和有点牛角尖,加上影片所用的技巧十分细杂,镜头间的连接都不按一般传统技法进行,而采用大量的跳接和独白等手法,因此好些片段令人费解。一个以诉说感觉为主的戏而不能让观众投入影片的感觉中,不能说是一部理想的电影。当然,贝托鲁奇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恨却又无法寻找理想革命出路的幻灭,也通过影片的主人公得到了强烈的反映。
無邊無際 2013-02-19 10:20:15
很涩。更像战后共产主义思潮下的干涩而坚硬的生活,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不过是一场不能自由的恋爱,无从选择和无法自主的婚姻。
snowark 2023-05-06 18:41:17
这种故事和男女主都喜欢不起来,也不喜欢女主从头至尾的顾盼生姿,耳光甩得也太浮夸。形式倒是先锋
paracelsus 2007-10-21 15:32:46
开场人物状态 镜头对内心的表达 省略 We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but end up being changed by the world
九命猫@victor-eyes 2021-11-01 11:10:16
要配合戴锦华那篇贝托鲁奇分析,用“资产者的儿子”概括他的全部电影主题,非常精辟。甄宝玉的故事怎么看都矫情,无力,那个阶级的妥协性可能真是根深蒂固了。所以,贝托鲁奇最好的作品是《死神》,因为剧本是帕索里尼的,不是他无病呻吟的个人抒怀。真没多大意思。
五月微蓝 2011-11-23 10:00:50
原来这是爱情片。意大利的男人女人实在都太美丽了。理想和爱情,在现实面前终究不堪一击,愤青最后还是变成了平凡的男子。
451½°F™ 2020-12-19 21:32:43
人生的奋斗是一种革命,而爱恋对于人生无疑是一种「反革命」,贝托鲁奇用全景式的社会环境来烘托个人的选择,另外可见音效与配乐对于电影的「喧宾夺主」效果。
мая 2023-07-26 23:15:10
7.5,政治现代主义,新浪潮余味,小布尔乔亚的在爱情和革命之间的双重迷惘,虽然不是斯托拉罗掌镜,但摄影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糖罐子 2019-05-04 10:57:49
最后那段史诗歌剧像巨大沉默物体一样映照个体挣扎对抗的徒劳,贝托鲁奇真是擅长制造盛大而华丽的虚无,如果连相爱之人眼神的交汇都无法实现,革命也没啥意思吧。
小熊QQ 2014-09-18 22:53:17
只有热情,没有能力。既不是实干家,也不是空想家。而是狂热病。
Wayne. T. 2012-04-28 02:47:47
第一次看沒看懂情節,可拍攝和剪接是相當厲害。
甘草披萨 2021-10-30 21:36:08
4.5 “人的生活怎么能没有罗西里尼!” 大家都笑出声来,联想导演后来的作品,果然啊哪怕《戏梦巴黎》都有强烈的政治性质,可算是顿悟了,贝托鲁奇——一个身体跟着帕索里尼、灵魂跟着罗西里尼的导演!也太太太新浪潮了!甚至连溺水、街头的游走,浓烈的意识流色彩,手法等等新浪潮元素爆满,本质就是一篇长篇的电影自传散文诗,写满了那个全世界都动荡变革的六十年代的挣扎迷惘和痛苦,他最后选择的“合适”的姑娘,无法不联想到政治妥协的暗指,阿尔及利亚的事显然不仅影响法国,意大利知识分子也一样,一边听着拉威尔一边聊普鲁斯特讲智者等来相隔二十年的取水,简直迷之神来之笔;贝托鲁奇每次找的姑娘们都太美了吧!
持人的摄影机 2022-07-14 12:55:46
8.0/10。①中产阶级青年男主在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善变的姨妈(乱伦,但真爱)和标准布尔乔亚式前女友(不爱,但符合社会规则)间徘徊挣扎,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共产主义与姨妈,接受资本主义并和前女友结婚。②混乱、反常规的氛围(正如同男主和他姨妈的个性与生活)的营造:对话的拍法有时是标准方式(正反打等)有时是运用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调度(其中不乏快速变焦)、不少特写大特写、不少跳切、一些类《狂人皮埃罗》式的诗意旁白。③表意有力的高水准摄影美术。④作为角色导向的电影本片角色心理曲线太模糊,扣1分。
Clyde 2014-09-15 09:54:22
与处女作《死神》的意大利现实主义附身比起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他的第二部作品来了一个小小的转向,明显受到了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故事、情感、手法皆不能免。影片表面上只是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但在个人情感的犹豫之中,革命气息将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