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宾汉
2021-10-18 02:07:02
表面上是地下丝绒这支摇滚乐队的纪录片,实则是对美国60年代前卫文化的回顾再现。由于原始素材的匮乏,导演采用实验电影的手法去呈现,气质上不断向那个年代的前卫意味靠拢。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做出美妙的平衡,轻易将观众带回到美国60年代眼花缭乱的艺术世界。几位核心成员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及鼎鼎大名的安迪·沃霍尔也占据重要篇幅。
-
TWY
2021-10-15 15:55:52
作为VU粉丝纪录片的部分并不太新鲜,主要意义显然是作为一部archive电影,作为1960年代纽约地下艺术和实验影像世界的一份“影像之书”而存在的,尤其展示了沃霍尔《Screen Test》系列的惊人美感。
-
舌在足矣
2021-10-01 00:10:45
用了这么多素材,安迪·沃霍应该获得联合导演的署名。尽管现在一提到地下丝绒就是卢·里德,但实际上John Cale决定性的贡献也在本片中得到了体现
-
bugz
2022-12-21 16:05:49
六七十年代,纽约实验艺术的产物之一。纪录片的呈现方式,算是致敬当年的实验艺术吧... 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标新立异的所谓“艺术”,的确偶尔可以创造出一条新路,或许需要一段时间来验证哪些是艺术,哪些是垃圾。多数是垃圾啦... 哈哈
-
Iridescent
2021-10-18 00:47:06
托德海因斯抛弃了一些教条式的纪录片手法,用自己的热爱全心全意地把所有素材的美挖掘到极致,声光电,波普画与照片,过往的世界不断闪现,直到与Lou Reed长达10分钟的对视,一切声音都被不自觉地隔离在耳边,听不见他在说什么,不知道他事实上究竟在看谁,可无法从他身上移开视线,旁边的小窗口已被忽略,你满眼只有他,假装他也凝视着你
托德海因斯拍滚人纪录片明显比滚人传记电影更上手,建议专心纪实少整《天鹅绒金矿》《我不在那儿》这样的阴间活
-
甦醒 Nostalgia
2021-10-22 13:49:48
托德海因斯用非常规纪录片的方式,以波普拼贴的方式给大家展现出关于地下丝绒的影像,60年代的艺术气息以及曾经的先锋艺术家们。有符合我心中“乡愁”的气质,镌刻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
鲍勃粥
2021-10-01 22:54:29
5.2/10 #NYFF 结构老套,画面呈现出单调得华丽,以至于后半段甚至可以忽略画面只听讲述。时而将屏幕分割成不同区域以呈现的纪录片方式似乎在诸多流媒体寡头制作中经常出现,HBO,网飞,还有制作该片的苹果,某种意义上算是PPT的变体。档案材料似乎过度向自我叙述和他人评价两种语言载体倾斜,完全没有运用好大银幕,而对于Andy, Lou所处的时代整体背景也语焉不详,匆忙潦草。
-
Qtn
2021-10-29 02:12:10
拍得没啥意义。片里一个interviewee跟Lou说安迪沃霍的迷幻灯光秀在fuck with your music。Haynes的波普分屏秀不也一样吗
-
咯咯精
2021-07-08 17:09:05
一百星!谢谢Todd Haynes给我拍了这部电影,本老李学家认证这部无黑点《人人都爱卢里德》彩虹屁合集&《教父の安迪沃霍尔》。Venus in Fur开场收尾我简直老泪纵横,60s demo,录音室版本,各种live版本直到72‘和Nico重聚的Bataclan live。After Hour果然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懂,有钱,有人。(片尾感谢gvs哈哈
-
poiuny
2021-10-01 10:00:48
#NYFF 59. 影片里用了六七十年代大量的实验电影片段还有demo版的歌,是特别珍贵的影像资料。地下丝绒是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一支乐队,所以无法客观。想到几个瞬间:一是有一年兵马司办的地下丝绒的致敬演出,那时我跟朋友说50年后坐着轮椅我也还要看演出;二是2013年末某天凌晨2点多,我当时在熬夜写留学申请的文书,打开网页发现Lou Reed去世的消息,特别难过。那应该是我第一次经历喜欢的音乐人离世。第三是2017年在BAM看的John Cale办的纪念地下丝绒唱片出版50周年的演出。John Cale太有才华了。
-
義人青立
2021-10-09 06:53:09
LFF 2021 個人第一場,毫無預期居然見到了托德海因斯!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又是一個ppt電影,但沈浸式ppt還是會讓人淚目。好喜歡John Cale以及他在時候的地下絲絨啊⋯⋯
-
极地单子星
2021-10-15 17:02:38
我喜欢胶片的质感、分格构图和那些被你和我翻来覆去听过的歌曲。就将过去的情绪涌动留给所有明天的派对。从高中的摘抄里找到了Luke Wood对地下丝绒的评价,“我最喜欢的乐队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披头士乐队向世界传播旋律,滚石乐队向世界阐释激情,Otis Redding向人们演绎了声音的力量,但是我认为The Velvet Underground是一支真正意义上启迪了人们对公民权利意识认知的摇滚乐队。他们几乎是其他所有充斥着怪诞与愤怒的朋克摇滚、新浪潮、校园摇滚、氛围音乐、独立摇滚等音乐类型的开端。他们是智慧、艺术、情感、愤怒和冒险的完美体现。”
-
YiQiao
2021-10-23 19:33:21
海因斯从地下丝绒入手关于美国60年代地下文化的一次影像论文
-
cassetteman
2022-05-25 12:23:52
交给维姆温德斯拍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
蕉
2022-07-01 21:26:18
两小时的PPT,真香,John Cale越老越精神
-
庸爻儿
2021-10-20 09:26:48
19.10.2021 | @ AFI Silver | 影院里观众很少,但是全都坐完了All Tomorrow's Parties才离场。电影本身的感觉好像就是在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里看了个装置艺术。被Jonathan Richman圈粉了!
-
seamouse
2021-10-30 23:49:26
绝不把自己情结代入的严谨膜拜式纪录片。贬一点说,让团队整理大量六七十年代实验电影素材,去剪辑传记;褒一点说,这就是一次将地下丝绒回归波普化的再创作。
-
大胃⃣麒⃣
2021-10-15 22:15:33
素材运用得太棒了,海量实验电影片段信手拈来,分屏构图和大头采访都处理得很有美感,todd haynes不愧是你
-
三年寝太郎
2022-03-13 01:06:16
导演用一种很“纽约”的方式陈述了这个纽约乐队,有趣的点在于丝绒在纽约的确是主流,他们用音乐的方式代表了纽约,在年代交际时埋下了一颗巨大的火种。
-
字母君
2021-11-24 00:32:26
太内容导向,外观像一个兼容并包的60s流行文化论文,讲述却太集中,有点两头不靠。
I'll Be Your Mirror用得好美。
-
渡口无边
2021-10-28 15:07:03
有气息而无气韵,影像的拼贴倒是迷人的。
-
阿孝咕
2022-09-25 20:40:53
乐队的爱恨情仇,大抵组乐队这事儿真是太反个性了,只见合久的分,没见分久的合。对于乐迷,对于他们,都是非常遗憾的吧~
-
老泰瑞
2022-03-25 12:41:09
梦回当年看《天鹅绒金矿》的感觉,只能说“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了……
-
susiehan
2022-01-02 21:32:15
“我们不是亚文化,或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是主流文化。” 乐队在活跃期并不走红。实验性的音乐,出位的歌词,安迪沃霍尔的加持,美艳Nico的加入,在名人出没的场地演出,去巡回,后期还换成员换曲风,却都没能让乐队成为又一支滚石,才华横溢的Lou当时也未及Bob Dylan (David Bowie 认为Dylan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带来新意,Lud的音乐才是先锋)。影片行至尾声,有乐队成员以及其他被访者似乎认为乐队之所以无法脱颖而出,可能因为其音乐精神与当时崇尚爱与和平,却虚无避世的嬉皮士文化格格不入有关。
可惜乐队的现场演出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导演放了不少安迪沃霍尔拍摄的乐队成员凝视屏幕的影像,他的电影片段, 还有在the factory 里拍摄的场景。开头部分的剪辑也十分有沃霍尔的风格。
-
吃查3000
2021-11-24 22:25:04
传说中的美术馆电影,在一段展览的最后循环播放,看累了坐下来,可以复习所有知识点。
-
apos
2021-11-04 06:45:17
确实是debut即巅峰,当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ndy Warhol在专辑设计和现场多媒体应用上的美学贡献。
整部片子拍得相当意识流,氛围大于内容。Sweet Jane一段的footage被赋予多层意义,pop dissolves high culture已尽数体现。片尾扼要又不失深重,全片唯一一个live最后才较完整稳定地呈现,像梦的余韵。
-
ballsirius
2021-11-22 12:11:14
Pop风的音画形式,前卫实验感,Hayes确实是质量的保证,骨灰乐迷应该会看得更享受
-
麦田圈212
2022-01-06 17:57:56
相较于大多数中规中矩的音乐纪录片,《地下丝绒》的实验性还是与乐队气质相符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拼贴与分屏手法很波普。作为纽约六十年代先锋艺术的标志,“地下丝绒”瞧不起西海岸的嬉皮运动。“什么爱与和平,都是些什么呀!现实点吧。”(笑)不过,眼睛快活后,也并没有对丝绒有更深刻的了解,还是浮云一片。
-
Christian
2021-10-16 14:22:35
#Cannes74展映,Velvet的兴盛与解散,还原安迪沃霍尔的风格,分割画面,还有许多Andy和乐队期间记录下来的短片,灯红酒绿、日常排练的琐碎生活。尤其是Nico的加入让整个乐队变得精神焕发了起来,而最后看着成员接连去世的文字,只能叹息。
-
画瞳
2022-02-15 16:04:18
也许是我对这个乐队不熟,纪录片看得非常累,堆砌的影像资料也没啥解释,跟填鸭似地塞给观众,有种你爱看不爱的架势,不知道是不是要配合上世纪60年代艺术家那范,但~~作为观众的我白眼翻着翻着快睡着了。
-
wangzhy
2022-01-13 10:18:47
对于 Todd Haynes 来说 剪辑才是这次创作最振奋的事情 手上的素材 在合作伊始的 demo 以及一路历程直至分手后续种种 Max Kansas City 也算是我 RSD 的第一张收尸 不过早已去除了遮蔽 能够本真的感受到底是真艺术还是保质期有限的昙花
-
去年槲寄生
2022-01-01 18:44:07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21-01-01 恰好一年后的同一天看完了这部纪录片。60年代的那群人探索着艺术的边界,虽然一切人和事都消逝在时间里了,幸好还有音乐,能够历久弥新、永恒不变。
-
伽蓝之空
2021-10-18 14:09:23
管你什么纪录片传记片各种片,只要是电影,用与拍摄主题相衬的手法组织电影是最最起码的尊重。在这一点上,Todd Hayhes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
带头大叔
2022-01-04 12:00:10
文学家做音乐,艺术家做音乐和音乐人做音乐的本质不同,没法相同,学会了个拍视频技巧,盯着看
-
唉唉唉德华
2021-11-02 22:09:52
音乐与影像的打通:影像是历史的真实,音乐是情绪的复刻,剪辑是穿越时空的飞船,冷静的第三人称口述是时间流逝勾勒出的摇滚往事。
-
RIC
2022-03-10 21:31:59
粉丝向,新料不多,但还是有两点新东西:在世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以及现代主义和R&B融合的具体过程。再次让我想起12年前第一次查VU的滚石主页时,发现influenced by页面空空如也的震撼
-
Spy Liu
2021-10-20 21:37:50
混乱不堪,基本上都是成员自述,流水账式记录乐队发展,没有挖掘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还不如维基百科详细。档案材料简直是胡乱设计,看似有创意,实际上早就用烂了。
-
KAPO
2022-07-21 19:07:58
lou reed长得有点像猩猩但是好有魅力...
-
kubrick215
2022-04-24 12:53:10
泪目了 因为私人偏好打了五星。纪录片No. 231;分屏30; 音乐No. 300。
-
redhousepainter
2021-10-16 17:28:51
海因斯用安迪沃霍尔的方式和工厂的影像素材拍摄了一部地下丝绒分屏纪录片,非地下丝绒粉丝可能会觉得在看ppt,估计口碑会两极化。
-
文森
2021-10-26 04:47:10
【3.0】对乐队纪录片这个核心框架并不感冒,所以安迪·沃霍尔那条关于纽约当代艺术和地下文化商业投机的副线,也算是观影中的意外收获了。这片的画面、声音组织方式都颇有《2001太空漫游》的范儿,不知道是我个人的错觉,还是托德·海因斯确有挪用之意。
-
Cardinal
2021-10-11 05:23:32
C /【MFF 2021】露天放映。仅站在一个只听过香蕉专,对乐队生平不了解的角度来看,拍的还是过于流水账了,几乎是通过讲述的方式把乐队成立发展和人员变化过一遍,似乎没有过多关照时代,也没有更深入地阐述他们专辑对之后indie rock/pop的发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时代怀旧感是海因斯擅长的,但是仅仅是分屏式(倒很契合之后流媒体上映)的影像资料的切片总觉得还是不够的。
-
Ada的B计划
2021-10-15 22:30:31
《地上丝绒》,如《灾难艺术家》学了大量的形,内在却无一点是相似的,安迪·沃霍尔任一部毫不相关的影像作品都更贴切。
地下丝绒豆瓣热评
罗宾汉 2021-10-18 02:07:02
表面上是地下丝绒这支摇滚乐队的纪录片,实则是对美国60年代前卫文化的回顾再现。由于原始素材的匮乏,导演采用实验电影的手法去呈现,气质上不断向那个年代的前卫意味靠拢。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做出美妙的平衡,轻易将观众带回到美国60年代眼花缭乱的艺术世界。几位核心成员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及鼎鼎大名的安迪·沃霍尔也占据重要篇幅。
TWY 2021-10-15 15:55:52
作为VU粉丝纪录片的部分并不太新鲜,主要意义显然是作为一部archive电影,作为1960年代纽约地下艺术和实验影像世界的一份“影像之书”而存在的,尤其展示了沃霍尔《Screen Test》系列的惊人美感。
舌在足矣 2021-10-01 00:10:45
用了这么多素材,安迪·沃霍应该获得联合导演的署名。尽管现在一提到地下丝绒就是卢·里德,但实际上John Cale决定性的贡献也在本片中得到了体现
bugz 2022-12-21 16:05:49
六七十年代,纽约实验艺术的产物之一。纪录片的呈现方式,算是致敬当年的实验艺术吧... 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标新立异的所谓“艺术”,的确偶尔可以创造出一条新路,或许需要一段时间来验证哪些是艺术,哪些是垃圾。多数是垃圾啦... 哈哈
Iridescent 2021-10-18 00:47:06
托德海因斯抛弃了一些教条式的纪录片手法,用自己的热爱全心全意地把所有素材的美挖掘到极致,声光电,波普画与照片,过往的世界不断闪现,直到与Lou Reed长达10分钟的对视,一切声音都被不自觉地隔离在耳边,听不见他在说什么,不知道他事实上究竟在看谁,可无法从他身上移开视线,旁边的小窗口已被忽略,你满眼只有他,假装他也凝视着你 托德海因斯拍滚人纪录片明显比滚人传记电影更上手,建议专心纪实少整《天鹅绒金矿》《我不在那儿》这样的阴间活
甦醒 Nostalgia 2021-10-22 13:49:48
托德海因斯用非常规纪录片的方式,以波普拼贴的方式给大家展现出关于地下丝绒的影像,60年代的艺术气息以及曾经的先锋艺术家们。有符合我心中“乡愁”的气质,镌刻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鲍勃粥 2021-10-01 22:54:29
5.2/10 #NYFF 结构老套,画面呈现出单调得华丽,以至于后半段甚至可以忽略画面只听讲述。时而将屏幕分割成不同区域以呈现的纪录片方式似乎在诸多流媒体寡头制作中经常出现,HBO,网飞,还有制作该片的苹果,某种意义上算是PPT的变体。档案材料似乎过度向自我叙述和他人评价两种语言载体倾斜,完全没有运用好大银幕,而对于Andy, Lou所处的时代整体背景也语焉不详,匆忙潦草。
Qtn 2021-10-29 02:12:10
拍得没啥意义。片里一个interviewee跟Lou说安迪沃霍的迷幻灯光秀在fuck with your music。Haynes的波普分屏秀不也一样吗
咯咯精 2021-07-08 17:09:05
一百星!谢谢Todd Haynes给我拍了这部电影,本老李学家认证这部无黑点《人人都爱卢里德》彩虹屁合集&《教父の安迪沃霍尔》。Venus in Fur开场收尾我简直老泪纵横,60s demo,录音室版本,各种live版本直到72‘和Nico重聚的Bataclan live。After Hour果然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懂,有钱,有人。(片尾感谢gvs哈哈
poiuny 2021-10-01 10:00:48
#NYFF 59. 影片里用了六七十年代大量的实验电影片段还有demo版的歌,是特别珍贵的影像资料。地下丝绒是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一支乐队,所以无法客观。想到几个瞬间:一是有一年兵马司办的地下丝绒的致敬演出,那时我跟朋友说50年后坐着轮椅我也还要看演出;二是2013年末某天凌晨2点多,我当时在熬夜写留学申请的文书,打开网页发现Lou Reed去世的消息,特别难过。那应该是我第一次经历喜欢的音乐人离世。第三是2017年在BAM看的John Cale办的纪念地下丝绒唱片出版50周年的演出。John Cale太有才华了。
義人青立 2021-10-09 06:53:09
LFF 2021 個人第一場,毫無預期居然見到了托德海因斯!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又是一個ppt電影,但沈浸式ppt還是會讓人淚目。好喜歡John Cale以及他在時候的地下絲絨啊⋯⋯
极地单子星 2021-10-15 17:02:38
我喜欢胶片的质感、分格构图和那些被你和我翻来覆去听过的歌曲。就将过去的情绪涌动留给所有明天的派对。从高中的摘抄里找到了Luke Wood对地下丝绒的评价,“我最喜欢的乐队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披头士乐队向世界传播旋律,滚石乐队向世界阐释激情,Otis Redding向人们演绎了声音的力量,但是我认为The Velvet Underground是一支真正意义上启迪了人们对公民权利意识认知的摇滚乐队。他们几乎是其他所有充斥着怪诞与愤怒的朋克摇滚、新浪潮、校园摇滚、氛围音乐、独立摇滚等音乐类型的开端。他们是智慧、艺术、情感、愤怒和冒险的完美体现。”
YiQiao 2021-10-23 19:33:21
海因斯从地下丝绒入手关于美国60年代地下文化的一次影像论文
cassetteman 2022-05-25 12:23:52
交给维姆温德斯拍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蕉 2022-07-01 21:26:18
两小时的PPT,真香,John Cale越老越精神
庸爻儿 2021-10-20 09:26:48
19.10.2021 | @ AFI Silver | 影院里观众很少,但是全都坐完了All Tomorrow's Parties才离场。电影本身的感觉好像就是在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里看了个装置艺术。被Jonathan Richman圈粉了!
seamouse 2021-10-30 23:49:26
绝不把自己情结代入的严谨膜拜式纪录片。贬一点说,让团队整理大量六七十年代实验电影素材,去剪辑传记;褒一点说,这就是一次将地下丝绒回归波普化的再创作。
大胃⃣麒⃣ 2021-10-15 22:15:33
素材运用得太棒了,海量实验电影片段信手拈来,分屏构图和大头采访都处理得很有美感,todd haynes不愧是你
三年寝太郎 2022-03-13 01:06:16
导演用一种很“纽约”的方式陈述了这个纽约乐队,有趣的点在于丝绒在纽约的确是主流,他们用音乐的方式代表了纽约,在年代交际时埋下了一颗巨大的火种。
字母君 2021-11-24 00:32:26
太内容导向,外观像一个兼容并包的60s流行文化论文,讲述却太集中,有点两头不靠。 I'll Be Your Mirror用得好美。
渡口无边 2021-10-28 15:07:03
有气息而无气韵,影像的拼贴倒是迷人的。
阿孝咕 2022-09-25 20:40:53
乐队的爱恨情仇,大抵组乐队这事儿真是太反个性了,只见合久的分,没见分久的合。对于乐迷,对于他们,都是非常遗憾的吧~
老泰瑞 2022-03-25 12:41:09
梦回当年看《天鹅绒金矿》的感觉,只能说“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了……
susiehan 2022-01-02 21:32:15
“我们不是亚文化,或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是主流文化。” 乐队在活跃期并不走红。实验性的音乐,出位的歌词,安迪沃霍尔的加持,美艳Nico的加入,在名人出没的场地演出,去巡回,后期还换成员换曲风,却都没能让乐队成为又一支滚石,才华横溢的Lou当时也未及Bob Dylan (David Bowie 认为Dylan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带来新意,Lud的音乐才是先锋)。影片行至尾声,有乐队成员以及其他被访者似乎认为乐队之所以无法脱颖而出,可能因为其音乐精神与当时崇尚爱与和平,却虚无避世的嬉皮士文化格格不入有关。 可惜乐队的现场演出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导演放了不少安迪沃霍尔拍摄的乐队成员凝视屏幕的影像,他的电影片段, 还有在the factory 里拍摄的场景。开头部分的剪辑也十分有沃霍尔的风格。
吃查3000 2021-11-24 22:25:04
传说中的美术馆电影,在一段展览的最后循环播放,看累了坐下来,可以复习所有知识点。
apos 2021-11-04 06:45:17
确实是debut即巅峰,当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ndy Warhol在专辑设计和现场多媒体应用上的美学贡献。 整部片子拍得相当意识流,氛围大于内容。Sweet Jane一段的footage被赋予多层意义,pop dissolves high culture已尽数体现。片尾扼要又不失深重,全片唯一一个live最后才较完整稳定地呈现,像梦的余韵。
ballsirius 2021-11-22 12:11:14
Pop风的音画形式,前卫实验感,Hayes确实是质量的保证,骨灰乐迷应该会看得更享受
麦田圈212 2022-01-06 17:57:56
相较于大多数中规中矩的音乐纪录片,《地下丝绒》的实验性还是与乐队气质相符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拼贴与分屏手法很波普。作为纽约六十年代先锋艺术的标志,“地下丝绒”瞧不起西海岸的嬉皮运动。“什么爱与和平,都是些什么呀!现实点吧。”(笑)不过,眼睛快活后,也并没有对丝绒有更深刻的了解,还是浮云一片。
Christian 2021-10-16 14:22:35
#Cannes74展映,Velvet的兴盛与解散,还原安迪沃霍尔的风格,分割画面,还有许多Andy和乐队期间记录下来的短片,灯红酒绿、日常排练的琐碎生活。尤其是Nico的加入让整个乐队变得精神焕发了起来,而最后看着成员接连去世的文字,只能叹息。
画瞳 2022-02-15 16:04:18
也许是我对这个乐队不熟,纪录片看得非常累,堆砌的影像资料也没啥解释,跟填鸭似地塞给观众,有种你爱看不爱的架势,不知道是不是要配合上世纪60年代艺术家那范,但~~作为观众的我白眼翻着翻着快睡着了。
wangzhy 2022-01-13 10:18:47
对于 Todd Haynes 来说 剪辑才是这次创作最振奋的事情 手上的素材 在合作伊始的 demo 以及一路历程直至分手后续种种 Max Kansas City 也算是我 RSD 的第一张收尸 不过早已去除了遮蔽 能够本真的感受到底是真艺术还是保质期有限的昙花
去年槲寄生 2022-01-01 18:44:07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21-01-01 恰好一年后的同一天看完了这部纪录片。60年代的那群人探索着艺术的边界,虽然一切人和事都消逝在时间里了,幸好还有音乐,能够历久弥新、永恒不变。
伽蓝之空 2021-10-18 14:09:23
管你什么纪录片传记片各种片,只要是电影,用与拍摄主题相衬的手法组织电影是最最起码的尊重。在这一点上,Todd Hayhes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带头大叔 2022-01-04 12:00:10
文学家做音乐,艺术家做音乐和音乐人做音乐的本质不同,没法相同,学会了个拍视频技巧,盯着看
唉唉唉德华 2021-11-02 22:09:52
音乐与影像的打通:影像是历史的真实,音乐是情绪的复刻,剪辑是穿越时空的飞船,冷静的第三人称口述是时间流逝勾勒出的摇滚往事。
RIC 2022-03-10 21:31:59
粉丝向,新料不多,但还是有两点新东西:在世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以及现代主义和R&B融合的具体过程。再次让我想起12年前第一次查VU的滚石主页时,发现influenced by页面空空如也的震撼
Spy Liu 2021-10-20 21:37:50
混乱不堪,基本上都是成员自述,流水账式记录乐队发展,没有挖掘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还不如维基百科详细。档案材料简直是胡乱设计,看似有创意,实际上早就用烂了。
KAPO 2022-07-21 19:07:58
lou reed长得有点像猩猩但是好有魅力...
kubrick215 2022-04-24 12:53:10
泪目了 因为私人偏好打了五星。纪录片No. 231;分屏30; 音乐No. 300。
redhousepainter 2021-10-16 17:28:51
海因斯用安迪沃霍尔的方式和工厂的影像素材拍摄了一部地下丝绒分屏纪录片,非地下丝绒粉丝可能会觉得在看ppt,估计口碑会两极化。
文森 2021-10-26 04:47:10
【3.0】对乐队纪录片这个核心框架并不感冒,所以安迪·沃霍尔那条关于纽约当代艺术和地下文化商业投机的副线,也算是观影中的意外收获了。这片的画面、声音组织方式都颇有《2001太空漫游》的范儿,不知道是我个人的错觉,还是托德·海因斯确有挪用之意。
Cardinal 2021-10-11 05:23:32
C /【MFF 2021】露天放映。仅站在一个只听过香蕉专,对乐队生平不了解的角度来看,拍的还是过于流水账了,几乎是通过讲述的方式把乐队成立发展和人员变化过一遍,似乎没有过多关照时代,也没有更深入地阐述他们专辑对之后indie rock/pop的发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时代怀旧感是海因斯擅长的,但是仅仅是分屏式(倒很契合之后流媒体上映)的影像资料的切片总觉得还是不够的。
Ada的B计划 2021-10-15 22:30:31
《地上丝绒》,如《灾难艺术家》学了大量的形,内在却无一点是相似的,安迪·沃霍尔任一部毫不相关的影像作品都更贴切。